(The Beatles Illustrated Lyrics, 'Revolution' 1968 by Alan Aldridge, Artist: © Iconic Images, Alan Aldridge)
原刊登於大誌雜誌6月 the Big Issue Taiwan Jun. 2016, photo © 註明於各照片下
回顧二十世紀的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那難以比擬的創作爆發力,在各個設計領域裡創造出空前的劃時代作品。這至今未曾再現的反叛創新年代,來自當時政治、社會、文化的多重累積,成果不僅是設計上的進步成就,更是以美學發聲的時代歷史,確切地改變世界並持續影響著後世思維。
如果還有人不斷堅持設計、藝術,可以跟政治、社會情勢分開,若非刻意經營話術故弄玄虛,就是太過天真爛漫實在該再次回顧這段為後世開闢的平權歷史:從爭取世界人權、呼籲和平反戰、多元文化主義、面對消費主義的應對態度、提出對地球及環保議題、監督信奉新自由主義的政客作為等等,以當時為反抗主流的年輕族群熱愛的流行文化擴散開來, 不僅止於Beatles登高ㄧ呼< You Said You Want a Revolution >,Alan Aldridge為其專輯繪製的插畫,具體呈現音樂裡訴求的反叛改革及追求幾近烏托邦的美好世界,自1966年至1970年的五年間,是貨真價實的革命年代,奠定今日仍普遍依靠且相信的基本價值觀,電影、音樂、藝術、設計、時尚等領域,同心協力完成了至今仍極具張力的偉大作品,在世界局勢變化些許雷同的當下更顯似曾相識。

Anti-Vietnam demonstrators at the Pentagon Building, Artist: Photo by Bernie Boston 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67
從美國的反越戰示威活動,以及法國1968年五月學運蔓延各地的反抗浪潮,青年勢力獨立自主的力量擴及社會各層面,也讓成家前的隨遇而安生活模式影響傢俱設計走向,開始大膽地嘗試新材料、用色、造型,價格低廉且滿載不受拘束的自由意志,反映出當時設計師紛紛承擔起社會責任,用自身所長在作品間傳達批判立場,質疑自包浩斯以降的機能主義與工業量產體制, 在檢討反思後提出一系列的創新設計,例如義大利設計界出現的「反文化運動」與「激進設計」等流派,質疑社會體制與菁英品味領頭的設計:Guido Drocco與Franco Mello設計的仙人掌衣架、Piero Gatti Cesare Paolini Franco Teodoro 設計的懶骨頭軟袋椅、以及成立初衷就是要以設計及建築做為政治理念宣傳的Strum設計組織,所設計的坐臥傢俱「大草原」,在視覺與材質上都大開嘲諷玩笑,成為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代表。
這股質疑權威與體制的力量,與當時反抗傳統美學體制的普普藝術不謀而合, 也讓本屬於年輕世代的次文化逐漸受到重視, 普普藝術家Ray Lichtenstein採用漫畫語言創作,而嗅覺敏銳的時尚圈迅速捕捉到這股風潮,由Andy Worhal 知名的坎貝爾湯罐組畫作衍生而來的the souper dress 即為絕佳範例。而在反抗既有體制當中,女權與性別角色的各種討論,也連帶改變服裝設計與性別刻板印象,1966年聖羅蘭首次將燕尾服送上女性服裝伸展台、大衛鮑伊在搖滾舞台與電影裡各種驚世駭俗的跨性別打扮、嬉皮帶入的多元文化與身體解放等等,不僅是時尚領域,更是一連串社會文化本質上的不可逆變化,時值今日都還是服裝設計以及其他創作的重要養分。除此之外,1967年蒙特婁與1970年大阪世博會預見的消費掛帥時代,時尚界也洞燭先機地明白成衣即將興起,追逐流行的人口即將激增,訂製服的老派作風會是零星的品牌形象點綴,皮爾卡登創立以多角化授權的新生意模式,服裝設計用以經營形象,其他授權產品則帶來大筆進帳,成為今日席捲全球的時尚產業雛形,幾乎要無孔不入地凌駕一切,成為文化與生意的統合霸主。
我們幸運地享受著60、70年代前輩開創的新局庇蔭,有著更多資源與技術的當代,卻好似陷入低潮泥沼, 站在時代前沿的設計領域,被全球經濟疲軟的現實壓得喘不過氣,幾乎要遺忘其實設計具備能夠改變世界的影響力,而且還快要失去了革命年代那愛與和平的純真。倫敦Victoria&Albert博物館即將舉辦的革命年代特展「You Said You Want a Revolution :Records and Rebels 1966-70 」, 在這面臨屬於我們時代抉擇的時刻, 不啻是一記即時且切題的提醒警鐘,歷史雖然不斷重複,但卻從來沒有如果。

The Acid Test poster designed by Wes Wilson, printed by contact printing co., courtesy of Steward Brand, 1966

Djinn Easy Chair, designed by Oliver Mourgue, manufactured by Airborne, 1963. Photo (c)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John Sebastian performing at Woodstock, © Henry Diltz Corbis, 1969

The Souper Dress. Photograph © Kerry Taylor Auctions, 1966

Poster for The Crazy World of Arthur Brown at UFO, 16 and 23 June, by Hapshash and the Coloured Coat. London Michael English and Nigel Waymouth, 1967

Blow Up, 1966, © MGM THE KLOBAL COLLECTION

Poster for the Health Education Council, issued by the Family Planning Association, Cramer Saatchi Advertising Agency, UK, 1969. Photograph (c)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Christine Keeler, photographs by Lewis Morley, 1963, © Lewis Morley National Media Museum Science & Society Picture Library

Postcard from the Montreal World Expo 1967
You Said You Want a Revolution :重溫愛與和平的革命純真年代
回顧二十世紀的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那難以比擬的創作爆發力, 在各個設計領域裡創造出空前的劃時代作品。 這至今未曾再現的反叛創新年代,來自當時政治、社會、 文化的多重累積,成果不僅是設計上的進步成就, 更是以美學發聲的時代歷史, 確切地改變世界並持續影響著後世思維。
如果還有人不斷堅持設計、藝術,可以跟政治、社會情勢分開, 若非刻意經營話術故弄玄虛, 就是太過天真爛漫實在該再次回顧這段為後世開闢的平權歷史: 從爭取世界人權、呼籲和平反戰、多元文化主義、 面對消費主義的應對態度、提出對地球及環保議題、 監督信奉新自由主義的政客作為等等, 以當時為反抗主流的年輕族群熱愛的流行文化擴散開來,不僅止於Beatles登高ㄧ呼< You Said You Want a Revolution >,Alan Aldridge為其專輯繪製的插畫, 具體呈現音樂裡訴求的反叛改革及追求幾近烏托邦的美好世界, 自1966年至1970年的五年間,是貨真價實的革命年代, 奠定今日仍普遍依靠且相信的基本價值觀,電影、音樂、藝術、 設計、時尚等領域,同心協力完成了至今仍極具張力的偉大作品, 在世界局勢變化些許雷同的當下更顯似曾相識。
從美國的反越戰示威活動, 以及法國1968年五月學運蔓延各地的反抗浪潮, 青年勢力獨立自主的力量擴及社會各層面, 也讓成家前的隨遇而安生活模式影響傢俱設計走向, 開始大膽地嘗試新材料、用色、造型, 價格低廉且滿載不受拘束的自由意志, 反映出當時設計師紛紛承擔起社會責任, 用自身所長在作品間傳達批判立場, 質疑自包浩斯以降的機能主義與工業量產體制,在檢討反思後提出一系列的創新設計,例如義大利設計界出現的「反文化運動」與「激進設計」等流派, 質疑社會體制與菁英品味領頭的設計:Guido Drocco與Franco Mello設計的仙人掌衣架、Piero Gatti Cesare Paolini Franco Teodoro設計的懶骨頭軟袋椅、 以及成立初衷就是要以設計及建築做為政治理念宣傳的Strum設 計組織,所設計的坐臥傢俱「大草原」, 在視覺與材質上都大開嘲諷玩笑,成為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代表。
這股質疑權威與體制的力量, 與當時反抗傳統美學體制的普普藝術不謀而合,也讓本屬於年輕世代的次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普普藝術家Ray Lichtenstein採用漫畫語言創作, 而嗅覺敏銳的時尚圈迅速捕捉到這股風潮,由Andy Worhal知名的坎貝爾湯罐組畫作衍生而來的the souper dress即為絕佳範例。而在反抗既有體制當中, 女權與性別角色的各種討論,也連帶改變服裝設計與性別刻板印象, 1966年聖羅蘭首次將燕尾服送上女性服裝伸展台、 大衛鮑伊在搖滾舞台與電影裡各種驚世駭俗的跨性別打扮、 嬉皮帶入的多元文化與身體解放等等,不僅是時尚領域, 更是一連串社會文化本質上的不可逆變化, 時值今日都還是服裝設計以及其他創作的重要養分。除此之外, 1967年蒙特婁與1970年大阪世博會預見的消費掛帥時代, 時尚界也洞燭先機地明白成衣即將興起,追逐流行的人口即將激增, 訂製服的老派作風會是零星的品牌形象點綴, 皮爾卡登創立以多角化授權的新生意模式,服裝設計用以經營形象, 其他授權產品則帶來大筆進帳,成為今日席捲全球的時尚產業雛形, 幾乎要無孔不入地凌駕一切,成為文化與生意的統合霸主。
我們幸運地享受著60、70年代前輩開創的新局庇蔭, 有著更多資源與技術的當代,卻好似陷入低潮泥沼,站在時代前沿的設計領域,被全球經濟疲軟的現實壓得喘不過氣, 幾乎要遺忘其實設計具備能夠改變世界的影響力, 而且還快要失去了革命年代那愛與和平的純真。 倫敦Victoria& Albert博物館即將舉辦的革命年代特展「You Said You Want a Revolution :Records and Rebels 1966-70」,在這面臨屬於我們時代抉擇的時刻,不啻是一記即時且切題的提醒警鐘,歷史雖然不斷重複, 但卻從來沒有如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