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登於大誌雜誌6月 the Big Issue Taiwan Jun. 2014, photo © HangarBicocca
巴西藝術家梅瑞里斯(Cildo Meireles),致力於以巨型裝置作品,討論對巴西政治及社會現況,其藝術表現的戲劇性張力,打動參觀者的內心深處,獲得熱烈迴響,目前在米蘭HangarBicocca當代美術館舉行的回顧展,是義大利首次以多重感官體驗為主的藝術展覽。
位於米蘭外圍的HangarBicocca當代美術館,由倍耐力輪胎(Pirelli)於2004年成立,自1872年創建品牌至今,將研究、文化、與創新一直視為公司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終於在HangarBicocca具體落實呈現。歷年廣邀前衛多元的國際藝術家展出,館區前身為工業廠房,其空間特色也讓許多藝術家為其量身創作,成為米蘭的重要藝術先驅駐點,並用心計畫多元活動,包括專為兒童設計的藝術入門課程,所有展覽與活動課程均免費開放。這次由策展人Vicente Todoli促成的梅瑞里斯回顧展,觀眾被邀請與每件作品互動,在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各方面,都能確切感受到作品的強烈震撼與詩意,進而思考藝術家所提出的種種疑問,打破習以為常的刻板印象與成見。



1948年出生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梅瑞里斯,風格前衛超越當代同儕,在1970年就已經在紐約MoMA展出,之後也在倫敦Tate美術館、卡賽爾文件展、威尼斯雙年展中現身,梅瑞里斯的裝置藝術混合使用大量媒材與各式物品,均為刻意選用取其象徵意義,致力採用不同技術表達其策略性概念。本次在米蘭的展覽,從1970年代至今的重要作品共計十二件,其中十一件為巨型裝置,另一件則是極為迷你的雕塑作品,在入場前工作人員甚至發給所有參觀者一份須知,要求當場詳讀後才能進入展場,表明作品是必須由觀眾親身參與才能理解,且部分材料在不慎操作下可具危險性。首件作品是僅有九厘米立方的半松木半橡木微型雕塑「Cruzeiro do Sul」,是藝術家早年跟隨父親在美洲原住民保護區內工作的回憶,在碩大的展覽空間以及其他的巨型裝置間,形成強烈對比。緊接著的「Através」,葡萄牙文原意為「經過」,以各種鐵網、圍籬、及路障,區隔出層層走道,地上鋪滿玻璃碎片,隨著參觀者的腳步繼續破壞進程,人人都成為助長打破藩籬的一份子,碎裂聲響不絕於耳,在一片充滿敵意的視覺符號當中,玻璃魚缸裡身體也呈半透明的小魚,更顯美好而珍貴。從藩籬間能清楚看見一旁經過十一年的設計才完成的「Babel」高塔,以各年代的收音機堆疊而上,全數開啟收聽不同頻道,鋪天蓋地的大量資訊湧進雙耳,投射在塔身上的藍色光芒,讓這座巴別高塔似乎在傳送某種神秘的天諭,卻是由當代嘈雜廣播節目訊息所組成的諷刺景象。
梅瑞里斯也以作品「Eureka/Blindhotland」,挑戰視覺與真相之間的鴻溝,兩百個看來一模一樣的白色小球,散佈在紗網帷幕隔出的空間中,中央的天秤邀請觀眾找出兩個等重量的白球,梅瑞里斯點出了我們在體觸感上的遲鈍,以及當代生活過度依賴視覺與輔助科技的盲點。而另一件作品「Olvido」,則以七萬枝蠟燭築起矮牆,矮牆裡三噸牛骨圍繞著的,是用六千張美洲各國家鈔票搭建的印地安原住民帳棚,牛骨氣味刺鼻,帳棚裡不斷傳出低沈的電鋸聲,營造出無限驚駭且哀淒的氣氛,以此作品講述美洲被殖民的悲慘過往,震懾力量遠勝歷史文字。緊接在旁的另一件作品「Amerikkka」,刻意使用KKK拼寫,暗指美國的種族歧視激進團體三K黨(Ku Klux Klan),地上鋪滿兩萬兩千個木製的仿雞蛋,象徵哥倫布與雞蛋的傳說,上頭懸吊著一片傾斜佈滿五萬五千枚彈殼的大片木板,站在中間的參觀者明知安全無虞卻不免膽顫心驚。而深達八米的圓筒隧道「Entrevendo」,盡頭吹來陣陣熱風,參觀者嘴裡的甜鹹兩種冰塊也隨著走進隧道而逐漸融化,體驗視覺、聽覺、與味覺的交互作用。


展覽最後的兩件作品,則加入了寬廣的地景。「Abajur」是個兩層樓的小屋,走上樓梯映入眼簾的,是個緩慢旋轉如同走馬燈的發光大圓柱,圓柱上碧海藍天,帆船悠悠駛過,海鷗遨翔,同時卻又看到樓下賣力推動裝置旋轉的青年,在密閉空間中無盡迴圈,才有這幅美麗的航海景象,人力能轉換成詩意的美景,也能是被奴役的對象。而結尾的「Marulho」,則在更大的藍色房間裡,搭了伸展至海中的步道,海面由攤開的書構成,幾可亂真地波光粼粼,八十五種語言的「水」一詞,以輕聲耳語重複播放,竟如同海浪般的撫平心情,另類的虛擬實境模式,為這趟梅瑞里斯引領的感官之旅劃下完美句點。
梅瑞里斯帶領觀眾探索人類感官知覺,探討獨裁、殖民、全球化、迫害人權等舉世共通問題,毫不留情地揭示出與你我關係密切的重大議題,卻時常被忽略遺忘,唯有開啟全數感官留心體會理解,才有機會邁出通往漫長解決之道的第一小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