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Boundary of Body in Fashion:時尚中的身體邊界空間,超長篇之第七小篇。)
本文將女性身體的意象在西方歷史上的變化,分為兩大類:內在驅使變化、與外力強制變化兩種。
內在驅使變化
內在驅使變化,主要來自於節制飲食。在古希臘的貴族中,保持適度攝取食物的理想,代表一個人對於自我的控制能力。到了中世紀,因為基督教文化的關係,「禁食」成為一個宗教實踐的活動,用來表明精神要比肉體更堅強,這些飲食控制所追求的,都不是針對「身體」,而是針對寓居於身體之中的精神,與追求外型之美無關,而且這些飲食控制的活動,僅限於社會中最高階層的人群中。直到維多利亞晚期,節食現象才擴散到社會中等階層,而且目標是擁有一個理想的、苗條的身體,精神層面退居次要。從此之後,雖然肥胖的潛在標誌,仍然是象徵著道德與心理上的懶惰與缺乏意志力,然而人們節食不是為了這些象徵意義,節食的動機不再是為了靈魂,而是為了塑造一個外在的身體形象 。
外力強制變化
外力強制變化方面,西方女性的身體,一直受到「束腰」(corset)及裙撐的左右,十六世紀的歐洲出現的鯨魚骨與鐵製馬甲,原本適用於整型外科,矯正脊骨變形。維多利亞時期,上流社會三、四歲的小女孩就開始穿腰束,十六、七歲開始換穿馬甲,以及加諸於外的層層厚重服裝及配飾,長期的壓迫導致脊椎骨嚴重扭曲變形,肌肉萎縮,卸下馬甲之後根本無法久站。十九世紀末裙撐逐漸消失,但是腰束的長度卻延伸到大腿中半部,將胸部推擠向前,臀部推拉向後,強制改變了身體原有的樣貌。
我們對人類身體的理解總是取決於當時的時尚,而理解的方式通常是以當時的畫像為主,安妮‧霍藍德在她的書「透視服裝」(Seeing through Clothes)中論證了,裸體畫像中的模特兒總是顯得好像穿著衣服,畫像中不存在的胸衣對裸體形狀的塑造結果,不存在的裙撐架與馬甲使得腰身變細 ,時尚的身體進入了意識,確實改變了對真正身體的認知。
<<待續>>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