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 Taiwan Aug. 2011,photo © Ron Fleisher
對於中東,我們有太多的不解,面對新聞裡的混亂場面,幾千年歷史上、地理上、宗教上的糾葛,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文化,不應該被新聞裡的刻板印象以偏蓋全,局外人的我們不能夠輕易評斷,但不代表我們可以漠不關心。
除了阿拉伯人之外,從西元前1200年就定居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在西元135年被當時統治此區的羅馬人驅逐出境,自此漂流異鄉。直到二戰之後,由於國際情勢角力,在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支持之下,以色列在1948年回到巴勒斯坦建國,衝突自然四起,至今仍未停歇。原居於此的阿拉伯人,在1988年發表獨立宣言,宣告約旦河西岸及加薩走廊,是「巴勒斯坦國」的領地,首都為耶路撒冷,與一百多個國家有外交關係,且在聯合國具有觀察員地位。不論政治與宗教上的紛爭,在這片土地上的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雖然沒有必要不會交相往來,但仍然得每天並肩共處,巴勒斯坦人的村莊與猶太人的居民混雜在這片土地上,文化上無法斷然切割,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必須時時面對或對抗或和平的交戰,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融合出那個可能和平的未來。
在以色列首都台拉維夫開業的建築師Ron Fleisher,用建築設計出一種和平共存的可能—「阿格巴利亞之家」(Agbaria House)。房子位於以色列海法,一個叫做穆斯穆斯(Musmus)的小鎮,是個阿拉伯人的村莊,在這裡兩方文化衝突且交融,因此建築也應該反映出當地現況。業主找來了猶太建築師Ron Fleisher,要求建築師設計一棟現代感的房子,但是必須保留業主在村子裡長大的兒時記憶。Fleisher以猶太建築師的身份,重新詮釋巴勒斯坦式的建築,在以色列是相當罕見的個案,建築師破除自身種族限制,保留傳統巴勒斯坦空間語言,混合以色列現代建築與阿拉伯建築元素,賦予當代生活所需機能,成就了這座阿格巴利亞之家。


基地位於山腰處,大門與主建築物高度相差十七公尺,由一條蜿蜒車道連結,斜坡上以業主自家橄欖園取來的石材,沿著車道兩側,建造梯田式的矮牆,並配合原有地景規劃植栽。順著車道而上,會先經過一個白色的大車庫,上了階梯之後來到觀景露台,能以極佳視野俯瞰瓦迪阿拉村(Wadi Ara),以美景歡迎訪客蒞臨,在進入主屋前稍做停歇。
傳統的巴勒斯坦建築,與黎凡特(Levant,泛指地中海東岸的土地)地區的建築一樣,通常在房子的入口,設有階梯往上通向叫做「黎望」(liwan)的主空間,左右兩側則為柱廊,其餘較私密的空間則環繞在周邊。黎望直接開放對外,鋪設地毯與坐臥休息的靠墊,大一點的房子就會有好幾個黎望空間,第一個liwan做為正式的入口大廳用途。建築師Fleisher設計的入口黎望大廳,挑高八米,立面最上方設置三個拱型窗戶,讓熱空氣由此排出,下方的門窗因而自動吸入涼爽的微風。外牆立面上則大量採用阿拉伯建築常用的窗花(mashrabiya),伊斯蘭藝術原則相信,符號化圖騰傳達的精神意義,能超越目光所及的具象世界,建築師遵循此規範,以抽象化之後的幾何圖形,重複組合排列,設計出更接近當代美學的簡潔窗花;在功能上,則可以維持私宅隱密性,遮蔽強烈日照,但仍保留室內採光及通風。建築內部空間打破傳統巴基斯坦建築對稱平面,因應二十一世紀生活,配置正式會客室、視聽室、正式用餐空間等等,希望能在以色列的社會中,替巴勒斯坦人保留傳統特性,從生活上取得平衡著手。
這是一個建築師貢獻的和平力量。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上也許微不足道,對立與衝突不可能因此消失,但這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需要更多和平交融來抵抗衝突帶來的傷害。而從雙方文化孕育出來,且具有感動人心能量的建築,也許是值得多方嘗試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